不能读取语音阅读器
当前位置:首页 >> 外国人在上海 >> 正文

【改革开放40周年40人】卓尔清:上海将成为吸引国际化顶尖人才的目的地

2018年7月10日 10:08
来源:东方网  
 

WDCM上传图片

    编者按: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,40年众志成城、砥砺奋进,40年春风化雨、大潮激荡,中国人民书写了发展的壮丽史诗。40年来,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传奇成就,开放是前提条件,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。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。40年间,一大批国际友人与这座城市一起见证了中国打开国门的艰辛历程。即日起,东方网和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推出“改革开放40周年40人”系列报道,40位见证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外籍友人将以他们的亲身经历,回顾改革开放初期改革者们的创新与激情、责任与担当,分享他们眼中的40年中国奇迹,对于未来共赢发展的期许。  

 

 

 

    今年,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。在这40年间,上海发生了一系列翻天覆地的变化,而这些变化,与“人才”发挥的积极作用是密不可分的。今年3月,全市召开人才工作大会,发布了上海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,市委书记李强指出,抓人才是上海构筑战略优势、打造战略品牌、实现战略目标的第一选择和最优路径,提出“要让上海成为天下英才最向往的地方之一”。

    随着上海全球影响力的提升,除了国内人才,大批外国高端人才也纷至沓来,一张张“洋面孔”为上海城市建设发展注入了新动力。

    截至2017年底,上海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业务办理量、《外国人工作许可证》发放量均居全国首位,其中,上海的外国高端人才(A类)占比15.83%,远超全国平均水平。仅2017年,上海核发的《外国人工作许可证》就有34551份,约占全国的1/4;引进海外人才110426人,在沪就业创业的外国人达到21.5万人。

    这些外国高端人才为何来沪工作?他们在上海这片热土上都发挥了怎样的作用?对上海的未来他们又有哪些期许?中国改革开放40年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?带着这些问题,东方网记者采访了他们中的一位代表,获得上海《外国人工作许可证》的“第一人”——上海交大-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(巴黎高科学院)法方院长Joaquim NASSAR(卓尔清)教授。   

WDCM上传图片

图片说明:上海交大-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(巴黎高科学院)法方院长Joaquim NASSAR(卓尔清)教授接受东方网专访。

    初到上海:他心中埋下要来工作的“种子”

   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,卓尔清教授受邀来到上海交大-巴黎高科学院参加纪念活动,这场纪念活动吸引的“大咖”不少,除他之外,还有包括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Serge Haroche在内的法国科学家们。

    上海高校学子对法语及法国文化的掌握程度之高,给卓教授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。纪念活动上,上海交大-巴黎高科学院的学生们不仅用流利的法语讲解了物理实验,同时,还向世界顶尖的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优秀的问题。

    卓教授告诉记者:“很可能就是在那时候,我内心深处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想法,有机会的话一定要来这里工作。没想到,一年后就有了这样的机会。”

    2015年,卓教授作为上海交大-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(巴黎高科学院)法方院长来到上海工作。在正式来沪工作前,他已参与巴黎高科学院工作两年多时间,负责新学院工程师阶段培养方案设计,其间,往来中法多次。他由衷赞叹上海在教育和科技方面的投入。上海交大有全球尖端实验室和经验丰富的教职人员,学校的很多老师都是在世界一流大学留学后回到上海的,卓教授说:“每次来到上海交大,我都为这所高校的人力、硬件设施、科技投入和学子所震撼。”

WDCM上传图片

图片说明:上海“两证整合”改革试点,首张《外国人工作许可证》正式颁发,上海交大-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法方院长Joaquim NASSAR(卓尔清)教授成为了这张证书的获得者。

    亲历改革:他成为“两证整合”的“第一人”

    正式来沪工作的第二年,卓尔清教授就收到了上海回馈他的一份重量级“礼物”。

    2016年11月,上海“两证整合”改革试点,首张《外国人工作许可证》正式颁发,卓教授成为了这张证书的获得者。

    外国人才来华工作,首先面临的就是签证及工作手续办理等问题。“两证整合”改革,从源头上为他们打开了“方便之门”。

    原先外国人来华工作需办理《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证》和《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》,“两证整合”后,合并为一张《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》,且实行电子化在线打印,一人一码终生不变。

    “两证整合”对办理程序也进行了简化,减少了申请函、许可原件或存根、中英文简历、推荐信等7份材料,增加了最高学位(学历)证书认证和无犯罪记录证明2份材料。

    卓教授坦言:“上海成为《外国人工作许可证》改革的前沿,我并不意外。”在卓教授心中,上海是中外文化融合最完美的城市之一。卓教授说:“上海的很多特质都让我们外籍人士喜爱,我认为,经历改革后,上海也有了更远大的目标——成为全球范围内吸引国际化顶尖人才,尤其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目的地。”卓教授表示,“两证整合”的意义非比寻常,这也是实现远大目标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。

WDCM上传图片

图片说明:2016年6月,上海交大-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被中法两国政府评为“中法大学合作优秀项目”。

    投身发展:他为建设美好上海“添砖加瓦”

    作为一位科学家,同时也是上海交大-巴黎高科学院法方院长,来沪工作后,卓尔清教授就一直将工作重心放在上海科创建设和人才培养上。

    卓教授说:“科技创新在中国社会和青少年教育中受到高度重视,我看到未来光明的前途。在类似于PISA排行等国际青少年数学和科学水平的比较研究中,上海中学生排名是相当高的。”

    卓教授乐意将先进教育理念引入上海,为上海人才培养及科研发展建设“添砖加瓦”。他所在的上海交大-巴黎高科学院因地制宜,不仅融合了中法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,也充分利用到上海交大提供的优秀科研环境。

    卓教授说:“在我们学院,不管将来选择什么专业,学生都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数学、计算机科学、物理和化学等基础学科。”卓教授补充说:“现今技术更新换代迅速,专业课学习不应过早开始。学生在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后进入职场,才能更快投入企业工作。”

    卓教授在传道受业的同时,也为学生们能在上海获得更丰富的“实践”资源感到高兴,他说:“众多中外企业都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,这也为学院更好推进校企合作打开方便之门。”上海交大-巴黎高科学院近年来积极组织学生参观企业、到企业去做研究课题或实习,均取得了良好的反响。校企合作逐步成为上海交大-巴黎高科学院的特色之一,在培养实践型高素质人才方面,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。

WDCM上传图片

图片说明:Joaquim NASSAR(卓尔清)教授寄语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。

    寄语未来: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,也改变了世界

    “今天的上海和40年前的上海相比,可以说是发生了‘沧海桑田’般的变迁,我无法想象没有改革开放上海会怎样。”卓尔清教授表示。

    在上海生活工作的几年,卓教授发现很多世界顶尖大学有所成就的中国科学家,最终会选择回到上海开展研究。而在吸纳海外人才及推进海外交流研究方面,卓教授更深有体会,他告诉记者:“现在在法国学术界,几乎所有高水平的大学都希望发展上海的合作伙伴。”

    卓教授说:“我认为,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改变了中国,也改变了世界。如果没有中国的改革,全球人类的生活和工作都将是另一个样子。”卓教授表示:“如今,在能源、原材料、食品、环境和气候变化等领域,中国采取的任何决策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。现在,中国正成为研发型国家,开发的技术也被其他国家引进。”

    关于未来,卓教授笃信:“电子商务、移动服务、共享和电动汽车、自动驾驶、人工智能等,未来都将有中国科技的身影。”而作为中国改革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位外国高端人才,卓教授更表示:非常高兴能在上海工作,参与培养学生,为中国发展壮大做出贡献。

    【人物简介】

    Joaquim NASSAR(卓尔清)

    现任上海交大-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法方院长。

    毕业于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(Ecole Polytechnique)和法国国立高等先进科技学校(ENSTA ParisTech),拥有薄层磁性材料物理学博士学位(师从2007年物理诺贝尔奖得主Albert Fert教授)。

    1999年至2002年,他负责与法国国防部合作的半导体组件和技术领域的研究项目,并担任法国国立高等先进科技学校教育和研究处副处长。2007年,担任巴黎高科集团研究部副主任,从事光伏太阳能半导体器件研究,并负责量子力学、统计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教学工作,同时他参与了欧洲与中国之间的能源与环境合作项目。

    2012年11月,担任法国巴黎综合理工大学教务处长。

    【相关链接】

    上海交大-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

    巴黎高科学院成立于2012年,由上海交通大学与法国四所顶尖工程师学校合作打造,其中就包括他的母校——巴黎综合理工学校。法国对巴黎高科学院十分重视,2013年时任法国总统弗朗索瓦·奥朗德亲自为学院揭牌。

    PISA

    PISA(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)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(OECD)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。主要对接近完成基础教育的15岁学生进行评估,测试学生能否掌握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。第一次PISA评估于2000年首次举办,评估主要分为3个领域:阅读素养、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,由这3项组成评估循环核心,在每个评核周期里,有2/3的时间会对其中一项领域进行深入评估,其他两项则进行综合评测。这种国际性的科学的评价方法,可强化对考生知识面、综合分析、创新素养方面的考查。